名义:从汉大开始崛起

第2章

第2章

夕阳的余晖为宁家村低矮的土坯房和蜿蜒的土路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宁方远提着简单的行李,走在熟悉的村路上,空气中弥漫着柴火饭特有的香气和泥土的味道。离家的这四年,村子似乎没什么变化,但他的心境却已截然不同。

家门口那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父亲宁山正蹲在树下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眯着眼看着远处的稻田。母亲张莲则在院子的灶台前忙碌着,炊烟袅袅升起。最先发现他的是正趴在院里小凳上写作业的弟弟宁方平。

“哥!哥回来了!”宁方平猛地跳起来,像颗小炮弹似的冲过来,接过他手中的行李,一边朝屋里喊:“爸!妈!我哥回来了!”

母亲张莲在围裙上擦着手,快步走出来,眼眶瞬间就红了:“方远?咋突然回来了?也不捎个信儿!”她上下打量着儿子,伸手替他拍打并不存在的尘土,“瘦了,是不是在学校没吃好?”

父亲宁山也站起身,古铜色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嘴角难得地向上扬起,虽然没说什么,但眼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喜悦和骄傲。他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点了点头:“回来就好。”

简陋的堂屋里,一盏昏黄的电灯泡是唯一的照明。晚饭比平时丰盛了许多,母亲特意炒了鸡蛋,还切了一小碟腊肉——这通常是过年才舍得吃的硬菜。一家人围坐在小方桌旁,气氛温馨而热闹。

“远啊,”父亲宁山抿了一口自家酿的米酒,终于问出了全家最关心的问题,“毕业了,分配的事儿......有着落了吗?”

母亲和弟弟也立刻停下筷子,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宁方远脸上,紧张地等待着答案。

宁方远放下筷子,看着家人期盼的眼神,平静地回答:“定了,分到宁州市委办公厅。”

“市委办公厅?”母亲张莲一时没反应过来这单位有多大,但“市委”两个字她听得明白,脸上立刻笑开了花,“哎哟!是给市里的领导们工作?好啊!好啊!咱家方远有出息了!”

父亲宁山拿着旱烟杆的手顿了一下,眼中的光芒更盛了。他重重地“嗯”了一声,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又给自己倒了一小杯米酒,一饮而尽,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个沉默寡言的庄稼汉,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激动和欣慰。他知道,儿子这一步,真正跳出了农门,走到了一个他无法想象的世界。

“哥,你真厉害!”弟弟宁方平眼里满是崇拜,“以后就是市里的干部了!”

喜悦的气氛稍稍平复后,宁方远看向即将升入高三的弟弟:“方平,高三了,心里有谱没有?打算考哪个大学?以后想学什么?”

宁方平听到这话,脸上的兴奋淡了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年龄不太相符的认真和沉重。他放下碗筷,沉默了片刻,才低声说:“哥,我想学金融。”

“金融?”宁方远有些意外,这个词汇从弟弟嘴里说出来,显得格外突兀。八十年代的农村,知道这个词的人都很少。

“嗯,”宁方平抬起头,眼神坚定,“我打听过了,学金融,以后能赚钱,赚大钱。哥,你上大学这几年,家里欠了乡亲们不少钱。爹妈年纪大了,不能总背着债。我学了本事,就能尽快把债还上,让爹妈,也让哥你,不用再为这些事操心。”

堂屋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母亲张莲悄悄别过脸去,父亲宁山则猛吸了一口旱烟,烟雾缭绕,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家里为供宁方远上大学而欠债,这是心照不宣的事实,但被小儿子这样直白地说出来,还是让气氛变得有些凝滞。

宁方远看着弟弟稚嫩却写满责任的脸庞,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酸涩,有感动,更有深深的责任。他伸出手,重重地按在弟弟的肩膀上。

“方平,你有这个心,哥很高兴。但是,读书不能只为了还债。你要选自己真正感兴趣、有前途的路。”他顿了顿,语气异常坚定,“钱的事,你不用操心。乡亲们的情谊,我们铭记在心,债,也一定会还。在你上大学之前,哥会给你准备一笔钱。”

“一笔钱?”宁方平愣住了,父母也惊讶地看向宁方远。市委办公厅的工作虽然体面,但刚进去的工资也是有限的,他哪来的一笔钱?

宁方平的脸色瞬间变了,他猛地抓住宁方远的胳膊,声音都急得变了调:“哥!你说什么?你......你要干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咱们可不能干啊!市委办公厅那是多好的单位,你可不能为了钱犯错误!爹!妈!你们快劝劝我哥!”

他的反应激烈而迅速,显然是将宁方远的话误解成了要走歪门邪道。父母闻言也顿时紧张起来,脸上写满了担忧。

宁方远看着家人如临大敌的样子,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失笑,心里却暖暖的。他反手握住弟弟的手,安抚地拍了拍。

“想哪去了!你哥我是那种人吗?”他笑着摇头,“我是打算写本书,赚些稿费。”

“写书?稿费?”宁方平眨眨眼,一时没转过弯来。在他的认知里,写书那是大作家的事,离他们这样的农家太遥远了。

“对,”宁方远语气笃定,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我在大学四年不是白学的,肚子里攒了不少东西,正好结合现在的形势,写点东西。出版社的编辑老师看过我的提纲,觉得很有价值,已经答应出版了。到时候会有稿费,虽然不一定很多,但支持你上大学、做点小生意启动资金,应该没问题。”

他这番话半真半假,出版意向确实有,但还没到敲定的地步。可他前世作为历史系研究生,深谙这个时代的知识需求和出版风向,对自己要写的内容极有信心。更重要的是,他必须用这个理由打消家人的疑虑,给弟弟一个光明正大的希望。

宁方平张大了嘴巴,看着哥哥,眼神里的惊慌变成了难以置信和巨大的惊喜:“哥......你说的是真的?写书?你写的书能卖钱?”

父亲宁山和母亲张莲也松了一口气,继而脸上焕发出另一种光彩。儿子不仅成了“市委干部”,还能“写书出书”?这在他们看来,简直是祖坟冒青烟般的荣耀,比听到分配消息时更令他们感到震撼和自豪。

“当然是真的。”宁方远笑着肯定,“所以,方平,你安心备考,不要有负担。选你自己真正想走的路。家里的债,未来的日子,有哥在。”

昏黄的灯光下,宁方远的目光清澈而坚定